摘要:
中美貿易戰持續發酵,美國政府公布的加征關稅建議清單,涵蓋了機械設備行業的2/3 子產品,涉及面廣,且主要針對“中國制造2025”中重點發展的細分行業。我們認為當前貿易戰對市場情緒有一定負面影響,但目前貿易戰走勢仍存在不確定性,談判解決的可能性仍存在,對于涉及的機械類公司沒有進入實質影響階段,建議關注事態發展。若貿易戰切實實施,海外業務尤其是對美銷售占比較高的公司首先承受負面影響;長遠看,對各個細分行業影響較為復雜,機遇與挑戰并存。
事項:
1)3 月22 日,中美貿易大戰拉開序幕。美國總統特朗普于白宮召開記者會,宣布根據美國貿易總署(USTR)所制訂的301 條款,對超過百項的中國商品(價值達600 億美元)征罰性關稅,以此要求中國減少對美國高達1000 億美元的貿易赤字。
2)4 月4 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了基于對華“301 調查”結果的加征關稅建議清單,涉及商品價值約為500 億,并給出60 天的窗口期。4 月6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聲明,下令美國貿易辦公室考慮對中國1000 億美元進口商品征收附加關稅。
點評:
一、宏觀角度:貿易戰在升級,但言實質影響為時尚早美國貿易總逆差約有一半來自對華貿易,但目前的逆差更多反映的是中美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分工的不同,且美國對華一部分逆差來自于美國對中國實行高新技術產品等出口限制。
美國對中國的機械設備貿易存在較大逆差,成本優勢而非貿易保護使然。根據WIND 數據,機械裝備產品在中國出口美國的貿易總量中占比6.6%,僅次于電子產品、電氣設備、服裝產品。在中國進口美國貿易中,機械裝備產品占比7.2%。兩國之間的機械設備貿易逆差估算在200-300 億美元。
最終和解仍存在可能性。歷史上美國曾5 次對華發起301 調查, 從歷史結果看,最終雙方均達成妥協,并未演化成全面貿易戰。301 條款更多是美國獲取談判優勢的手段,如果進入談判合作階段,我們認為雙方可能采取更多的平衡貿易的措施?傮w上看,全面貿易戰是雙輸結果。目前貿易戰能否走向最終實施階段,仍存變數,談判仍有余地。
二、行業角度:劍指“中國制造2025”,長期影響較為復雜3 月22 日美國首次挑起的貿易戰中,美國針對中國涉及領域主要包括:醫療器械、高鐵設備、生物科技、新材料、農機設備、工業機器人、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設備。
4 月4 日,從最新美國方面的關稅清單來看,機械設備是其重點針對領域之一。具體說來,HTS 編碼前兩位表示所屬行業大類,機械行業產品主要分布在工程機械(84)、鍋爐(84)、機床(84)、信號設備(85)、鐵道車輛(86)、道路機械(87)、船舶(89)、醫療器械(90)和其他機械器件及零部件產品。
超2/3 機械設備被美國列入擬加收關稅清單。對比美國的入關編碼完整清單,我們發現在總計829 種(按照8 位HTS 碼)商品中加征關稅的高達554 項,征收范圍達67%,即超過2/3 的機械設備將可能面臨25%的進口關稅加征。此次清單涉及到的機械設備涵蓋了機械多個細分領域,涉及面廣。未列入名單的機械設備多是中國暫時無大規模出口能力、美國優勢明顯、或者美國產業已轉移的低端裝備子行業。
美政府劍指“中國制造2025”,意圖在于遏制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2015年提出的制造戰略計劃,也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該計劃所提及的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筑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提及的8 大類重點產業,均在美國關稅名單中,體現美政府的目的性較強,遏制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意圖明顯。
美國擬加收關稅對中國機械行業的影響幾何?
貿易戰實施,對國內機械行業的發展影響復雜。目前處于前期市場情緒影響階段,500 億的出口產品加收25%關稅,對應125 億美元的關稅,此舉勢必降低中國企業出口的競爭力和利潤水平。由于出口的減少勢必會增加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幾乎所有公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對整個機械行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若貿易戰切實實施,短期影響出口比例高的公司,長期影響復雜。若貿易戰確定實施,將會對部分細分行業公司對美出口有影響,不同程度影響公司業績,且會通過國內市場傳導到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另一方面,由于美國市場的出口減少,將導致全球市場供給關系失衡,美國市場供給缺口如何演化,全球其他區域的供給如何改變,都會影響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同時若貿易戰全面升級,中國也不排除擴大對美國出口產品關稅增收范圍,這樣中國市場的供給關系將進一步打破,且我們認為這對于國內部分機械裝備上市公司可能是利大于弊。此判斷基于如下邏輯:
1)機械行業的主要市場在中國。由于我國市場空間大,技術準入門檻不高,多個細分子行業均處于進口替代的階段,是全球公司的爭奪的主要市場。國內機械類上市公司由于本土優勢、成本優勢和服務優勢,國內多數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中國市場,影響可控。
2)部分細分領域,國內上市公司出口額小于美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額。例如工程機械行業,根據行業數據統計,2018 年1 季度年國內25 家主機廠銷售挖掘機械產品60061 臺,出口銷量4131 臺,占比不足6.8%,其中銷往美國的占比更少。而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在10%左右,超過中國25 家主機廠出口份額。若中國限制美國公司產品的對華出口,對于國內公司的市場份額的提高遠大于出口的減少份額。
3)美國市場的供給缺口,打破全球市場供需關系,由此帶來新機遇。美國市場的供給缺口會導致全球供應商(包括美國本土公司)增加對美國的供應,從而影響全球市場的供需關系,對國內企業擴大國內市場,加速進口替代進程,提高市占率,同時開拓海外其他國家市場有利。
三、公司角度:關注美國出口業務較多的企業,可能率先承壓我們認為此次中美貿易戰針對大部分機械細分領域,行業層面的涉及面較廣,并非針對單一企業,而且相關貿易戰的未來走勢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
我們簡單梳理了一下機械領域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公司,其中2016 年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的包括:
中國船舶、巨星科技、振華重工、應流股份、上海滬工、浙江鼎力。
此外,備受關注的中國高端制造名片中國中車,全球新增市場的市占率達到60-70%,但是基本都在中國市場。中國中車在美國的業務并不大,收入占比不高(2016 年海外收入占比8%,美國占比更低)。
同時中車在美國設有研發中心和美國春田制造基地,美國中車麻省公司,中車美國公司,可以很好減少貿易關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