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桷埡油畫村的三樓,龔臨濱正在他的工作室里拿著一個特制的放大鏡,一筆一劃地完善作品。
龔臨濱今年57歲,是一名機械廠的普通工人。雖然年過半百,但外表依然嘻哈無羈,藝術范兒十足。
談起自己的繪畫歷程,龔臨濱說,初中一年級時,他在班里畫了一幅《天安門》的黑板報,被當時的美術老師吳鳳梧發現后,覺得他有繪畫天賦,于是每天放學后,就跟著吳老師在興趣班里學素描。
遺憾的是,龔臨濱只在那里學了一年就轉學了,后來再沒有系統學習過繪畫。但就是這一年的學習,為龔臨濱奠定了繪畫基礎,引起了他對繪畫的濃厚興趣。即便后來進入重慶市發動機廠成為一名普通的機械工人,他也沒有放棄。
“那時候我的工資一個月只有40多元,但看畫展、買書和繪畫材料就要花掉一半以上的工資。”龔臨濱說,為了提升自己的繪畫技能,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動傳神,那時他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或者周末就自學油畫、國畫、篆刻等。作品漸漸受到周圍人的肯定與喜愛,也讓他把繪畫一直堅持了下來。
龔臨濱作品 通訊員 郭旭 攝
幫家人洗碗激發瓷盤畫靈感
2001年,在磁器口寫生的龔臨濱遇到一位書法愛好者正在用鋼筆畫《磁器口》。“在他的作品里,我發覺用鋼筆也能很好地畫出山城特色。”龔臨濱說,也就從那時起,他迷戀上了鋼筆畫。
當時重慶還沒有教鋼筆畫的老師或者機構,他就只好到網上看別人的作品,然后下載下來慢慢臨摹。“大概花了三四年時間,漸漸摸到了一些門道,繪畫技巧也慢慢成熟。”龔臨濱說。
2014年,一個偶然機會激發了龔臨濱“瓷盤畫”的靈感。“有一天吃完晚飯后,我幫家人刷盤子,發現盤子表面的畫磨損嚴重,丟掉了可惜,繼續用又不美觀。為何不自己在上面畫畫呢?”龔臨濱說,他隨即找來砂紙磨掉了瓷盤上原有的畫面,拿鋼筆在瓷盤上畫了一朵玫瑰。沒想到,這一大膽的嘗試,讓原本準備丟棄的盤子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引來眾多好友點贊。
經過摸索,龔臨濱又解決了瓷盤畫不耐臟、難清洗、色澤不持久等問題,讓瓷盤畫可以長久保持鮮艷。技藝成熟后,龔臨濱嘗試著向一些網站投稿,并漸漸在網上收獲了一定的知名度。
瓷盤畫制作過程。 通訊員 郭旭 攝
3年用壞上千支筆芯
瓷盤畫要用到的原料非常簡單:一個瓷盤、一支簽字筆,稍顯特別的設備就是龔臨濱托朋友從廣州帶回來的一個特制的放大鏡。
“手繪瓷盤畫時需要特別細致,錯了修改不了,只能重新來,所以用放大鏡可以方便一點。”龔臨濱介紹,創作一幅作品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寫生、繪制和刷漆保存三個階段,F在他每天畫三四個小時,完成一幅作品大約需要7-10天。因為瓷盤非常粗糙,很耗筆芯,每支筆芯用1/3,就沒法使用了。3年多來,他已用壞了上千支簽字筆筆芯。因為手繪的原因,瓷盤畫也不可以復制,每一個都是孤品。
截至目前,龔臨濱已創作瓷盤畫150余幅,其中,《荷》《巴渝人家》《老街小巷》《磁器口古鎮》《情結吊腳樓》等系列作品將陶瓷藝術與鋼筆畫完美融合,生動地展現了山城之美,在業內外廣受好評。
2016年6月,在中國第五屆美術設計大賽中,龔臨濱的硬筆手繪瓷盤作品《重慶印象》一舉奪冠;同年,龔臨濱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鋼筆畫學術展,其作品廣受好評,龔臨濱本人也被金海泰藝術投資公司和墨趣堂書畫院譽為中國硬筆瓷盤手繪第一人。2017年11月,在2017畫說“一帶一路”中國鋼筆畫邀請展中,龔臨濱作為特邀嘉賓參展,其作品《重慶印象——湖廣會館》還被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和魯迅美術學院聯合收藏。
如今,龔臨濱瓷盤畫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云岫樓、洪崖洞、大禮堂、大劇院、輕軌站等都在他的筆下一一呈現。龔臨濱說,這些獨具特色的山城符號伴隨了我的成長和生活,我想用手中的畫筆,為更多的人留下屬于重慶的獨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