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長沙經開區企業山河智能生產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山河智能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國內外訂單多,正月初三,車間已開始趕訂單、忙生產。
節前,山河智能總經理夏志宏在年度經營工作會議上激動地宣布:2017年山河智能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雙翻番的佳績。
取得驕人業績的不僅有山河智能。日前,三一重工發布上年贏利預告,凈利潤預增9倍;中聯重科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3億至14億元,大幅扭虧為盈。
2017年的工程機械市場,按股市說法,是個“牛市”。這一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谷底反彈、復蘇回暖,全年保持正增長。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在挺過上一輪的低迷期時,一場深刻的變革正悄然進行。
行業的洗牌、消費的升級、市場格局的更替,刺激著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向智能制造邁進,在生產、產品和服務多個環節轉型升級,智能制造成為長沙工程機械企業未來升級發展的共識。
“智造”幫助企業走過低谷
春江水暖鴨先知。2012年,工程機械市場行情急轉直下,行業的低迷,最先傳導到企業。即使強如三一重工也未能幸免,凈利潤斷崖式下跌。面對市場變局,三一重工迎難而上,進行轉型升級。
最直觀的變化,是現代化車間多了、自動化生產線多了,智能化設備多了。
昨日,記者走進三一重工18號車間,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智能化工廠,噴泉、棕櫚樹相間分布,儼然一個花園。
一臺泵車上的一個黑匣子引起記者的注意。三一重工總裁辦主任陳靜介紹,這是自主研制的ECC物聯網黑匣子,是泵車的“心臟”,可以收集、存儲泵車作業時的數據信息。記者看到,泵車的配件通過自動化生產線,能自動運行到每一個生產工位,裝配線只有少量員工,效率非常高。
陳靜告訴記者,18號車間的8條生產線,可以做到1小時下線一臺泵車,幾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傳統的起重機、挖掘機、消防車、泵車等69種產品都實現了柔性生產。
制造方式的改變,帶來的是產品品質的提升,三一重工在從去年開始復蘇的市場里,再次呼風喚雨:2017年三一重工挖掘機銷量近3萬臺,國內市場份額達到了20.9%,且超過2011年歷史頂峰銷量,已連續7年穩坐行業“頭把交椅”。
當年,位于長沙高新區的中聯重科也嗅出了市場的異常,于2012年自主開發了MES(制造執行)系統,通過與條碼應用、Andon系統、看板的集成,把人員、設備、物料等制造要素整合到生產管理平臺之上。
在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一塊顯示屏十分惹眼。在這里,記者不僅可以直接看到工廠運行的實況視頻,也可以查看車間每一個流程,制造執行系統(MES)還會自動提示生產現場遇到的問題。
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2年MES運行后,一個班次最多可以生產25臺泵車,產能翻番。“員工數量基本沒有增加,只要5個工段長即可管理500多個工人。”
市場行情瞬息萬變,中聯重科通過提高智能制造水平,不僅有效提升了生產制造的自動化程度和精益化程度,縮短了產品的交付周期,也為產品定制化打通了渠道。
日前,記者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看到,此前的展示坪上挖機、吊車密集排列的場景已不復見。工作人員介紹,庫存設備去年上半年就已售罄。
智能產品助企業闖世界
2月6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湖南在制造業領域誕生的全國首臺套產品數量名列全國第一。
報道提及的“黑科技”,國產首臺常壓換刀超大直徑盾構機和國內首臺柴、電雙動力作業混凝土濕噴機均產自長沙。
鐵建重工是上述盾構機的研制單位。它自主研制的盾構機等智能產品以高品質、高性能、高性價比優勢,多次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日前,記者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見到了企業最新研制的全球首臺煤礦護盾式快速掘錨裝備。最前端是一個個滾筒鉆機,外露著齒狀耙釘,后端是一個個可伸縮的平臺。
劉金書是這臺“挖煤神器”的技術負責人。她告訴記者,世界上的煤礦開采設備,“掘”和“錨”普遍是分開的,二者“互不兼容”,只能你干完了,我再上。
劉金書說,掘錨機不僅可以實現掘錨同步施工,而且僅需一人在控制室操作主機,12人操作錨桿機,可以頂3個200多人的班次,掘進效率約為國外同類產品的兩倍,價格還便宜不少。
無獨有偶。2014年開始,中聯重科精心打造“產品4.0工程”,以“模塊化平臺+智能化產品”為核心,著力打造新一代產品。56米高精高效泵車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在去年的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上,中聯重科56米高精高效泵車就充當了一回央視直播的“特效大搖臂”。
山河智能是一家倡導“先導式創新”的企業,在提出“一點三線”戰略,即聚焦裝備制造,工程裝備、特種裝備、航空裝備三翼齊飛后,去年迎來“業績+戰略”雙拐點。
在山河智能,記者見到了曾在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上大放光彩的裝甲工程車,一身迷彩引人注目。山河智能總經理夏志宏告訴記者,這臺裝甲工程車能推土清障、開挖壕溝、高速行進、裝甲防護,還配備了螺旋槳,能下水航行。
智能服務增業績
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產品質量不相上下時,優質的服務是消費者購買的動因之一。
早在2009年,三一重工就提出建設數字化工廠,對所有出廠設備都安裝了智能終端,同時為售后服務車輛和服務工程師也配備智能終端或智能手機,將設備和服務資源“連接”了起來。
記者在三一重工遠程控制中心看到,墻壁上安裝著數十個顯示器,隨意點開一個,都可看到一臺三一設備的開機率、開機小時、運行狀況等數據信息。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介紹,通過智能調度后,客戶的設備發生故障時,公司就可以就近調遣工程師、配送配件,不但提高了服務質量,減少了客戶停機損失,還極大地節省了服務成本,更節能環保。
中聯重科也借助互聯網,建立了強大的物聯網云平臺ZoomCloud,開啟云端服務,可以對每一臺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實時檢測。記者了解到,為讓客戶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設備,中聯重科把數據和能力開放給客戶,為客戶提供一系列重量級管理平臺和輕量級的APP工具。
通過物聯網平臺的相關數據,企業也可及時了解下游客戶開工率、開工小時數等設備運行情況,進而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客戶經營情況及市場未來走勢進行分析和預判。“現在后服務市場占比大概在20%左右,未來這個比重會逐步提高,因為隨著設備保有量的穩定提升,后續服務市場也會越來越大。”中聯重科董事會秘書申柯表示。
服務的提升,價值顯而易見。三一重工國際總部總監周萬春告訴記者,去年三一海外營收達到25億美元。根據規劃,三一集團將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海外100億美元的營收,把三一打造成為行業數一數二的世界級企業。
2017年,長沙發布《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鼓勵智能工程機械“走出去”。預計到2020年,全市工程機械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隨著工程機械企業智造水平的提升和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這一目標已不再遙遠!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連續4個季度保持正增長
上一篇:全自動套標機供應商-卓著機械
下一篇:返回列表